|
|
非物質文化遺產-獵鷹訓練術 |
鷹獵是保持及訓練獵鷹等猛禽於自然狀態下追逐獵物的傳統活動,馴鷹原先是一種為了獲取食物的方式,因為時代變遷與文明進步,如今變成人與鷹之間建立友情和分享的關係,而不再是為了維繫生活。早期有馴鷹的地方主要出現在鷹的遷徙路線和飛行走廊上,而且馴鷹人來自各年齡層、既有男性也有女性、更有業餘愛好者也有專業人士。獵鷹訓練是在人禽之間建立起一個強而有力的關係和精神依托,人類則要幫助獵鷹滿足牠們的繁殖、訓練、照顧和飛翔的需要。
馴鷹術在一代代之間進行傳承有多種方法,包括提供指導、家族傳承,或在私人俱樂部進行正式的訓練。 例如在蒙古、摩洛哥、卡塔爾、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,馴鷹人帶著他們的孩子去沙漠中,讓他們在那裡接觸鳥類並和鳥類建立一種信任關係。 雖然每一位馴鷹人身份及背景不同,但他們一起分享著共同的價值、傳統和實踐,比如培訓和照顧飛禽的方法、使用的設備、馴鷹人與和飛禽之間的聯繫,這些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樣的。獵鷹訓練構成了一個更廣泛的文化遺產的基礎,包括傳統服裝、食品、歌曲、音樂、詩歌和舞蹈,所有這些仍在社群和俱樂部得以延續。
聯合國教育、科學、文化組織已於2010年11月16日正式將獵鷹訓練術獲准列入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》內,這是經由14個國家共同提出申請並努力的成果。(各國申報的遺產必須符合一系列標準,包括能夠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,提高公眾對其重要性的認識等。 申報方還必須證明已製訂保護措施,確保其健康發展。) |
|
|
|
|
|
|
|